刘璐萍:乡村微花园——共同缔造乡村高品质公共环境【2021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2325
阅读时间 | 7 分钟
2021年9月2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邀请了优秀论文作者,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璐萍,做题为《乡村微花园——共同缔造乡村高品质公共环境》的宣讲报告。
本文由刘璐萍根据会议速记稿及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并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刘璐萍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所级项目负责人
本报告以北京顾庄村实践为例,探索以“共同缔造”的方式和“乡村微花园”的绿色微更新手法,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希望通过“乡村微花园”行动,引导乡村开展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同时结合“共同缔造”理念,激活村民的获得感和希望。
一
背景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法,已不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社区更新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有机更新的重要抓手,那么我们乡村也应从创新社会治理层面来看待村庄规划的价值与作用。
顾庄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距离大兴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属于整治完善型村庄,是以提升村容环境为主的村庄。对于顾庄村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总结为“村子小、人口少、老人多”,其实这也是大部分村庄的一些特点。
顾庄村区位图
在顾庄实行“三清三拆”的过程中,虽然乡村环境风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腾退拆违也给村庄留下了一些消极的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拆违后的“伤疤”。那么如何通过规划的手段去除“伤疤”,也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工作难点。与此同时,还存在部分街巷狭窄,缺乏村民交往空间、缺乏当地元素等问题。
顾庄村现状
二
目标与路径
那么针对乡村风貌整治方面存在的这些短板,我们又该如何提升?
在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后,我们最终选取和借鉴了北京胡同的改造更新项目,以及浙江在“共同缔造”方面的社区自治经验,并结合村庄实际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提出了利用“共同缔造”的可持续机制,建设“乡村微花园”的共同目标。
研究思路
微花园,从字面上理解,即是指微空间,对于每一个农户,包括他房前屋后的一个小的空地,如何让它更加的美观,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特色的乡村空间,还需要每个农户发挥自己的力量。这里我们就提出了“乡村微花园”的概念,即我们将一些小的庭院景观结合农户使用的一些老旧物件,进行美化和展示化处理,一方面能够让我们微花园更好看,另一方面还有每家农户自己的故事在里面,充分体现乡愁和美化的结合。
我们在确定要打造“乡村微花园”这一目标后,同时还引入了“共同缔造”理念,推广“四方五共”机制,转变传统的政府和设计人员两方合作模式,推出“政府+社会+乡贤+村民”四方合作模式;充分体现尊重村民意愿,与村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享、效果共评和成果共享的“五共”意识。发动村民参与到环境建设与治理中,让参加行动的村民能够真正关心自己生活的环境,愿意主动提升和维护乡村环境。
“四方五共”工作机制
三
策略与实证
我们将“乡村微花园”流程大致分为三部分:
乡村公共环境梳理
我们将公共环境分为两大类:共性公共环境和特色公共环境。
共性公共环境,指村内闲置地和街巷空间等常见乡村环境,此类公共环境适用于大部分乡村;
特色公共环境,指乡村特有的公共环境,比如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对于此类公共环境,我们将进入第二部分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需要设计师依据空间特征设计出与村庄风貌相协调的景观微场景,以去专业化描述和图面形式呈现景观效果,并装订成景观营造手册,保证村民能看懂、可选择。
多方参与
结合村民意愿选择实践地点,由设计师引导景观建设,此环节中村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后期成果的呈现。经过实践发现,村民的参与经历会大程度激发后期自主维护景观场景的自主性。
在我们实际的微花园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六个化:
设计美学乡土化、材料循环本地化、
家庭元素个性化、空间打造功能化、
公众参与立体化、随机应变灵活化。
乡村微花园实践总结
我们引进了生态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的“生态美学”概念,重新定义乡村美学,让村民重塑“家园意识”。
我们认为,当乡村人居环境变得以“乡土气息”作本底,回归传统本真风貌,乡村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乡村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艺术感和乡土气——特色农作物
艺术感和乡土气——木栅格
乡土枯山水——农村常见的碎石+卵石
本次改造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节约有效”,项目组特别强调低成本和物尽其用。
材料循环本地化实践应用
为体现乡村微花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我们对农户家的一些老物件通过旧物改造和利用,成为了乡村微花园的独特元素。
携带岁月记忆物件构成的微景观
成为了家庭文化独特的体现和记忆传承
除了强调微花园建设最基本的美学需求外,项目组还尊重乡村生活习惯,打造各类实用性生活空间。
场景一
场景二
为了使项目能顺利地开展,从前期宣传、调研,到设计、施工,项目组积极与当地镇政府、村委、村民和户主沟通,也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助力。
公众参与
实际建设最考验项目组的随机应变能力,及时的调整和应变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项目最终的顺利完成。
斜角铺设 改为 平面铺设
磨盘元素 改为 老木箱子
墙上打孔 改为 水泥钉+铁丝
四
结语
我们希望通过“乡村微花园”实现以下几个意义,也是希望规划师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的:
能够让居民认识到房前屋后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展示花园的空间,而不是堆放杂物甚至是建筑的空间,也有利于拆违杂物的清除。
我们建的这个乡村微花园其实是一个邻里交流的空间,在建造的过程,同时也是邻里互相帮助的一个过程,对于整个乡村的善治水平也是一个提升。
能够保护我们乡村真正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让乡村和城市一样的生活。
最后希望规划师能与广大乡村居民一起,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美丽乡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努力实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图文 | 刘璐萍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43. 李永浮:多中心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以横渡镇乡村规划为例【2021学术报告】
142. 郑伟平:区-镇-村-专业队伍多方联动营造粤北地区城乡融合武江样板【2019学术报告】
141. 宁志中:乡村民宿——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2019学术报告】
140. 许晶: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实施评估【2021学术报告】
139. 田瑞丰:韶关市乡村建筑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2019学术报告】
138. 施瑛:唤醒历史,复兴乡村——坪石乡村中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2019学术报告】
137. 郐艳丽:乡村治理的制度基因、逻辑与走向【2019学术报告】
136. 陈荣:乡村产业策划——从空想到务实【2019学术报告】
135. 陈天:灾后重建山地村落规划的检视与再治理策略【2019学术报告】
134. 周珂:游走于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之间的村庄规划与实施【2019学术报告】
133. 李京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空间——微观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索【2019学术报告】
132. 郐艳丽:自然保护地村庄的去与留【2019学术报告】
131. 顾守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上海乡村规划
130. 冷红:东北地区乡村的现实与未来【2021学术报告】
129. 杨毅:魁阁学理与西南未来乡村规划建设【2021学术报告】
128. 汪兴毅: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保护与发展【2019学术报告】
127. 汪劲柏:乡村振兴的空间经济原理思考【2019学术报告】
125. 冷红:地域气候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及活动特征【2019学术报告】
124. 敬东:乡村振兴中“流与留”的再思考【2019学术报告】
123. 栾峰:大都市地区的未来乡村——畅想与行动【2021学术报告】
122. 但文红:基于成本分析的乡民社会、乡村规划与设计【2019学术报告】
121. 张尚武:面向2035——乡村振兴的若干规划议题【2021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20. 程堂明:文化认同下的皖南地区乡村风貌形成内因与塑造机制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9. 余压芳:西江银饰天下知·麻料古村银匠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8. 杨毅: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7. 唐曦文: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6. 罗震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乡村【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5. 曲江: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及价值【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4. 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